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课题立项传捷报,科研引领促发展

发布日期:2025-08-28    点击:

我院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喜获新突破

8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我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教师吕政翰,土地资源管理系教师杨礼箫、沈强等3名教师喜获青年项目立项,立项数为建院以来立项数最高,实现了新突破。

吕政翰立项的题目为《黑龙江流域生物质燃烧CO2排放估算及其传输拟研究》,项目主要研究的是黑龙江流域涵盖中、俄、蒙三国,是北方高纬度生物质燃烧碳排放高值区。生物质燃烧过程释放大量CO2,对区域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流域内不同植被类型火点变化特征显著,准确模拟各国生物质燃烧CO2时空排放及其跨境传输过程,是支撑我国实现2030年区域碳达峰的必要手段。本项目拟融合多源遥感卫星技术与陆面过程模型模拟方法,阐明流域内不同国家不同植被类型燃烧引的“CO2排放-大气横向传输-植被动态吸收-大气浓度变化”的完整过程与机理。预期成果可为《巴黎协定》跨境碳核算提供方法支撑,为东北亚碳中和相关外交谈判提供技术助力,并为我国农业火管控与秸秆综合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杨礼箫立项的题目为《北方农牧交错带骤旱驱动分异与生态风险调控研究》,项目主要研究聚焦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研究将集成多源观测数据与模型模拟,解析不同下垫面及人类活动对骤旱发生频率、强度与演变特征的分异驱动作用;揭示骤旱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的差异化影响过程;进而构建生态风险动态评估模型,研发基于分区、分类预警的适应性风险防控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沈强立项的题目是《河湖连通工程对苏打盐碱地时空分异影响机制研究-以松嫩平原西部为例》项目主要研究的是松嫩平原是我国东北生态安全屏障与粮食核心区叠加带,其河湖连通工程对苏打盐碱地的调控直接关乎国家粮食与农产品安全。针对遥感角度土壤苏打盐碱化过程认知不足,河湖连通工程对其时空分布影响机制不明的问题,本研究拟用多源异构数据分析方法,生成河湖连通工程前后长时间序列盐碱地产品,进而开展时空分异与归因分析,明确地下水位、微域气候等影响机制并评价其效应。研究成果将为新阶段苏打盐碱地治理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近年来,在学院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院科研政策不断优化,有组织科研不断推进,教师申报各类课题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各类课题申报数量大幅度增长,为各类课题立项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高度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注重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育与扶植,秉承科研兴院的发展理念,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搭建优势科研平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过程中,多次邀请知名专家进行多轮次、多元化的面对面指导和辅导,学院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不断助力学院学科高质量发展和提档升级。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25) 东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哈尔滨·香坊区长江路600号    邮编:150030

东农管法青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