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正式公布《关于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的公示》,我院李冬梅、张帆、李雪松三位副教授喜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至此,包括此前已公示的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院2025年国家级年度课题立项总数达6项,不仅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量的新突破,更创下建院以来国家级项目年度立项的历史最高纪录,标志着学院在科研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同步迈上新台阶。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情况
序号 |
类别 |
项目名称 |
主持人 |
1 |
青年 |
顺应人口变动的东北县域乡村空间治理策略研究 |
李冬梅 |
2 |
青年 |
高标准农田建验管中的农民参与机制与政策建议研究 |
张帆 |
3 |
青年 |
人机交互型政务服务的政民价值共创机制与保障策略研究 |
李雪松 |
此次获批的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均立足公共管理学科前沿方向,紧密结合学院长期积累的研究优势,聚焦于国土空间治理、农业农村政策、基层治理现代化等重点方向。其中,李冬梅副教授的立项课题聚焦人口变动对东北地区县域乡村空间布局的影响,紧扣学院城乡公共治理领域“城乡治理现代化”研究方向;张帆副教授的立项课题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流程的主体参与问题展开,聚焦公共政策领域“农业农村政策”研究,且与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土地资源可持续性评价”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为农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李雪松副教授的立项课题探索数字化政务服务场景下的政民互动新模式,紧密围绕行政管理领域“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与“地方政府治理”的核心,助力政务服务现代化转型三项课题均紧密结合东北地区发展实际,既延续了学院服务黑土地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传统研究特色,也在数字化治理、空间治理等新兴领域实现了研究边界的延伸。
国家级课题立项取得的重要突破,并非偶然。回溯项目申报全流程,“有组织的科研”理念贯穿始终,精细化培育体系为项目成功立项筑牢根基。据悉,在国家级项目申报工作启动之初,我院便将国家级课题申报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部署,建立“学院—团队—个人”三级联动机制,强化过程管理与服务保障;健全“动员—指导—打磨—保障”全链条培育机制,广泛动员与经验分享,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一对一深度辅导与选题优化,通过多轮打磨、质量把控及全周期服务保障,真正做到“精心组织、精细服务、精准指导”。
国家级科研课题的成功立项,凝聚了从学校政策支持到学院统筹推进、从专家精心指导到教师反复打磨的全流程努力,展现出全院上下团结协作、聚焦主题、追求卓越的科研氛围。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深化有组织科研模式,强化团队建设与交叉研究,完善学院教师科研成长支持体系,同时,学院将稳步推进 “十五五” 规划制定,力争在高水平课题申报、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需求贡献更多管法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