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午,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第9期社稷讲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成栋1104报告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亮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臧雷振教授分别作“智能时代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因果机制的设计、应用与实现”为主题的精彩报告,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师及研究生共百余人参加此次讲坛活动,讲坛由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院长杜国明主持。

杜国明主持讲坛
在报告中,马亮教授围绕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现状与问题、人工智能技术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未来去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探讨如何掌握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并为我所用,推动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重点讨论了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选用、社会科学的AI鸿沟、学术论文写作哪些环节可以智能化等问题。同时,他表示,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社会科学需要拥抱新技术,不能让人工智能“目中无人“,而对于文科类的研究学者,新技术会加强其统计分析的能力,降低统计分析的门槛,但统计分析的马太效应也会随之扩大。而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以我为主”的使用方法,而不应是被方法“奴役”的。

马亮教授作学术报告
臧雷振教授的报告围绕社会科学研究演化、因果机制的内涵、因果机制的类型、如何实现因果机制、因果机制设计案例应用、写作规范与发表现实六大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梳理,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前沿进行讨论,比较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的差异,探索计算社会科学和大数据发展背景下因果机制探索的研究设计。臧老师通过四川什邡市发生的群体事件这一案例向同学们呈现因果机制分析的具体路径,包括探索案例背景、挖掘分析工具、挖掘理论模型、概念化与进一步假设、推论、因果机制分析六大步骤,为同学们的因果机制探索提供方法论启迪。对于写作规范与论文发表,臧雷振教授向同学们展示各个学者对高质量期刊所发文章的统计数据,从论文标题、摘要、前言写作要点、参考文献数量、文章长度、投稿时间组成学术论文的八大方面进行逐一介绍,为青年学者写作发表提供了专业性的建议与指导。

臧雷振教授作学术报告
报告结束后,马亮教授、臧雷振教授与现场师生互动,解答师生提出的问题,学术气氛热烈,大家表示受益匪浅。学院院长杜国明教授在总结中对马亮教授、臧雷振教授的分享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如何体现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对学者来说是极大地挑战,学会对社会科学哲学进行具象的因果关系设计、表达,才能形成高层次的成果。
社稷讲堂作为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之一,目前已经成功举办9期,累计邀请10余所高校的多名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参与其中。今后将继续围绕国内外公共管理热点问题,在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研究创新和推动学科交叉方面的价值与成果贡献应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