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信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大学生群体因社会经验不足易成为目标。为增强学生防范电信诈骗意识、提升消费维权能力,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研究生团委联合研究生会组织2024级研究生于3月15日在成栋楼1104室举办“筑牢防线,明法维权”主题讲座。本次活动以“学生主讲、学生参与”为核心,聚焦校园高频诈骗场景与消费陷阱,通过同龄人分享亲身经历、讲解法律知识、拆解维权技巧,帮助学生筑牢安全防线。活动由三名主讲人围绕反诈防骗、消费维权、法律科普展开,通过真实案例、互动问答等形式,为90余名学生带来一堂生动实用的安全课。

活动现场
识骗局·筑防线——亲身经历敲响反诈警钟
2024级研究生赵添煜结合亲身经历,剖析“活动中奖缴费”“虚假兼职刷单”等高发电信诈骗套路,揭露骗子利用“信息差制造焦虑”“情感绑架诱导转账”等话术陷阱。他呼吁学生践行“反诈三不要”原则:不要贪利、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要轻信社交软件,并强调“96110反诈专线”的紧急止损功能。针对“被骗后如何应对”,他倡导学生立即冻结账户、保留证据链并联系学校保卫处及公安部门联动处置,提醒“沉默是纵容,维权是责任”。

活动现场
权益护航·破局有方——消费陷阱的攻防之道
2024级研究生廖燕立足消费者九大权益,解析高利校园贷、美容院诱导消费等校园高频纠纷,强调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核心权益不容侵犯。她呼吁学生警惕“低价引流”“霸王条款”等消费陷阱,倡导“交易前核实资质、消费时索要凭证、遇纠纷优先协商”。针对维权路径,她建议学生善用12315热线与“全国12315平台”在线举报,强调“证据是维权基石,法律是终极武器”,鼓励学生“遇陷阱敢发声,以理性破困局”。

活动现场
法典为盾·护航青春——法律视角的维权指南
2023级研究生董家兴从法律专业视角,强调“诈骗行为常为财,少或多都要被制裁”。解析“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消费欺诈退一赔三”等法条要点,警示学生“勿因小利触法网,莫因怯懦弃权益”。他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刑法典》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校园防诈中做到“陌生链接不点击、个人信息不泄露”,在消费维权中“及时保留证据、合理合法维权”。针对维权实践,他建议学生“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善用多元化维权途径”,强调“法律不仅是工具,更是捍卫尊严的底气”。

活动现场
据悉,本次“校园无诈,权益有护”主题讲座从校园安全教育、法治素养培育、社会责任践行等多维度发力,助力2024级研究生树牢风险防范意识、夯实维权实践能力,为其平安度过校园生活、专注学业发展筑牢根基。下一阶段,学院将持续推进“学术道德规范”“科研诚信教育”“职业规划指导”等专题活动,引导同学们传承“明理、善治、崇法、厚德”的院训精神,扎根学术沃土,锤炼过硬本领,勇担时代使命,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青春智慧。